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node/22839
2012-02-20 09:03
為這場辯論打個分數,我認為值得80分。
分數相當高,不過,這不是兩位辯論者的得分;分數其實是打給大馬政治文化的突破。
人民第一次能夠零距離的觀看不同政黨的立場,比較朝野政治人物的論述,然後,可以有自己的意見,以及結論。
這就是開放社會所需要的一個平台;不同的聲音,呈現在人民之前,讓人民來做裁決,做自己的主人。
通過這一場辯論,我們往前走了一步。
兩位辯論者參與辯論,需要有勇氣,也表現政治人物的問政責任。蔡細歷和林冠英都應該獲得肯定的掌聲,而不是當天現場出現的一些噓聲。
至於表現好不好,已經是其次;當然,他們還有進步的空間。
或許,這是政治辯論的初體驗,還沒有建立規範,兩人也缺乏這方面的經驗。雖然是依照美國兩黨政治辯論的形式,不過,在內容和素質方面,卻有一段距離。
辯論題目是“兩線制會不會成為兩種族制”。這個主題,反映當今大馬社會的兩種主流理念,也是民間的兩種思維模式。
如果依照這個主題進行,或許可以撥雲見日,幫助厘清不同的觀念。
可惜的是,辯論者有些逃離主題,也把自己鎖在特定的政治立場之內,各自表述,成為政黨的政見發表會。
給我的感覺,就像是登上小叮噹的時光機器,奔波在馬華和行動黨的政治座談會之間,不斷切換,有點喘不過氣來。
顯然,蔡林兩人都太急於壓倒對方,忙於挑出課題,攻擊對方的弱點,而無暇於辯論政黨的理念,也沒有發掘兩線制和種族主義之間的矛盾,更少了對未來選擇的啟迪。
如果是真正的美式民主辯論,從黨內初選辯論,到總統候選人辯論,著重的是理念和立場的闡述,為時局和課題找出解決之道,而不是攻擊對方的弱點,挑對方的毛病。
如果有下一場辯論,蔡林或是其他辯者,都應該注意這個不足之處。
此外,現場的許多提問者和觀眾,看來不瞭解這是一場辯論會,而當它是政黨的造勢大會。
辯論會的觀眾,應該是欣賞者,不是參與者;就好像聽一場古典音樂會,聽眾不能鼓譟和干擾,而是靜靜坐著聆聽,在適當的時候鼓掌,直到結束。
如果要叫喊,助陣,那就來錯了地方,應該保留力氣,到競選提名日再好好表現一番。
當然,觀眾提問環節也是一個敗筆;多數的提問者,黨性太強,理性太少;如果改為指定提問,由華團和媒體派出代表,提出有深度,但不是攻擊性的問題,那會更好。
這一場辯論雖然不是經典,卻是一種突破,值得肯定,應該再辦。
(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《星洲日報》副總編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