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October 20, 2011

植建成‧小悅悅和凱蒂


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node/21341

一名兩歲的女童小悅悅,在中國佛山的巷口被小貨車撞倒,司機不但沒有下車,還開車輾過小童。接下的7分鐘,又有一部貨車,加上18個無動於衷的路人,視這個垂死的小生命於無物。
單從文字描述,已經讓人受不了,看過短片的人,更是煎熬不安,為之掉淚。但這種發生在城市中的冷血路人事件,不是首宗,一些國家的大城市也曾發生過,最著名的應該是1963年美國紐約的案件。
一名28歲的貌美女經理凱蒂,像往常一樣,在凌晨3時開車回到她居住的皇后區,把車停好後,她就發現被人跟蹤,凱蒂原本想走到電話亭報警,但匪徒先發難,刺了她幾刀,凱蒂的求救聲劃破夜空,住在公寓的人驚醒開燈,有人甚至喊到:“放過那女生!”匪徒嚇得逃離。
但接下來幾分鐘,公寓的燈陸陸續續又關掉了,留下受重傷的凱蒂無力地爬回公寓,匪徒見無人出現,再回來逞兇,凱蒂再叫了數聲,又重演了幾分鐘前的一幕,公寓開燈又關燈、匪徒離去又回來。凱蒂第三次被施暴後,就再也叫不出來了。
後來,記者進行調查報導,發現行凶過程約35分鐘,幾十人在窗戶內目睹了整個過程。這篇名為〈38名目擊者:凱蒂命案〉的報導在《紐約時報》登出後,引起全美嘩然,討伐聲四起,此事也震驚了心理學家,他們一直想知道這種冷漠的心態,是否是“人之常情”。
心理學家發現,讓人們對落難的人變得冷漠的主要因素,是和現場的人數有關。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,叫一人扮演發病的癲癇病患,讓不知情、不相識的受測試者在現場,如果人數超過4人,他們大多不會採取行動,但是如果現場只有一人,85%的人會救人。
結論是:不幸事故的旁觀者越多,人就越冷漠。心理學家稱之為“責任擴散”或“旁觀者效應”: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,個別旁觀者自覺的責任就越少。這就解釋了都市人為甚麼會比較冷漠的原因。
小悅悅和凱蒂的不幸事做,在某種程度上,可以用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來解釋。18名路人和38名目擊者,都不認為拯救一名垂死的人,是他的責任。
但你也很輕易地在兩案當中,找到很多本質上的區別。對小悅悅伸出援手,不需要冒生命危險的代價,但是插手救凱蒂,可能就要和刀匪肉搏了。
當然,在中國救人的“風險”很高,救人反被告的例子很多,最著名的是“彭宇案”,這名青年救了一名被車撞倒的老人,反被法庭判罰,法官的判決書說:“如果不是彭宇撞到老太太,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,而可以自行離去,他(救人)的行為與情理相悖”。當法官說出如此的判詞,真的是人類倫理的浩劫。
此外,出手救人的拾荒阿婆,被人冷言冷語奚落“想出名、發財了”的現象,也無法用一般的心理學來解釋了。中國人現代化、城市化的過程中,丟失了太多“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”的人性,如今,被視為城市邊緣人的拾荒阿婆,也許就是不夠“社會化、城市化”,才出手救人,這是不是意味著,成為一個成功的都市人,一定要以犧牲人性做為代價?(星洲日報/言路‧作者:植建成‧媒體工作者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